从“河姆渡朱漆木碗”说中国漆艺源头
漆器艺术的产生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漆器的制作在中华民族众多发明创造中值得一书的大发明,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先人实际上已自觉不自觉地将化学原理应用其中,将漆作为一种防护材料、装饰材料应用在生活中,成为化学发展的源头,为人类更为广泛地利用自然资源来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很早就使用漆器,距今已有近7千年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朱漆木碗、漆绘陶器,发展至战国和汉代,漆工艺有了很大发展,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新石器时代、夏漆器
在远古,原始人生活在森林中,树棍木棒随手可得,木器作为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产生得很早。从人类发展的轨迹来看,使用木器的时代非常久远。木器时代至少是与石器时代并存的年代。木头和石块都是人类最易采集的工具材料,而且木料更是一种比较容易加工的材质。从漆器本身就是木之汁涂于木之身这一点看来,木头的使用于天然漆的发现不会相差很长时间。 而且这种涂有漆的木器更是作为礼器、祭器使用,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新石器时代的墓葬遗址中,发现有髹漆的器物主要有木碗、陶罐、陶壶及高足杯等,多是生活器皿。
春秋、战国、秦、两汉至三国时代
楚漆艺术高度的“观赏性”与巴蜀中原漆器历史承袭的“正统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漆树分布十分广阔,出现大面积人工种植。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漆工艺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手工条件的提高,使漆工艺的精细程度也越来越高。春秋漆器除木质胎骨外,出现了竹编胎(篮胎)。到了战国时期漆器胎骨仍以木胎为主,但在工艺上有重要发展,尤其是到了战国中晚期漆器胎骨减薄,薄木胎漆器明显增多,并出现了夹纻胎。在楚国不断强大和扩展的过程中,巴地渐渐被楚蚕食,蜀地南部又长期与楚接壤,故巴蜀漆器与楚国漆器相互浸润,相得益彰。在巴蜀漆器上常常可见楚文化的痕迹,相比较之下巴蜀漆器日用器更多一些,更为小巧精巧。而先秦的漆器图案与楚又有区别,庄重朴实,线条粗壮、厚实,带有浓厚的中原气息。东汉,随着中央集权势力的削弱,官营手工业相应减少,漆器制造业出现了衰落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魏晋南北朝是艰难动荡与交流的四百年
两宋与元代
“中兴的前奏曲”北宋时期
从历史记载和出土文物来看,杭州和温州是宋代的两大著名漆器产地,浙江嘉兴对元代的漆器兴盛起着重要的作用。宋代的食用漆器以造型取胜,表面装饰甚少,漆器的工艺却更为考究。宋元时期漆器多素色,但工艺的要求是一点也不低的。
宋代漆器工艺中最具特色的是胎骨用圈叠胎制作,从现在的考古发现,宋代圈叠胎制作的器物不少,只要是圆形器物都能找到这种胎骨的痕迹。圈叠胎是用上好的木料裁剪成条,细长而规整,然后用热水回软,逐圈从小到大叠置而成,粘接、干燥后修去梯形的棱角,做出各种造型。起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将胎骨做得很薄。宋代的漆器具有代表性的装饰有螺钿、戗金、堆红等。
明清至民国时期
明代漆器艺术时期是外盛内衰,由盛转歇
明代初期,百业待兴,手工业、商业日趋繁荣,明代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商品贸易发达,为漆器的生产制造开劈了发展的通衢大道。尤其明代初期废除了元代工奴制,工匠除分班定期轮流应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创造了手工业者通过自由生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的条件,激发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漆工艺也有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新的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髹饰品种更加多样化,工艺技术上取得了更高成就,漆器生产场所遍布全国许多地区。
清代雕漆工艺经过明末清初的短暂萎缩以后,到乾隆时期又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与其它工艺结合,在剔红、剔黑、剔彩器上镶嵌其它嵌件是这一时期的工艺特点。这时期花卉草虫题材作品的表现手法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花卉所占面积缩小,锦面面积越来越大。

民国时期漆艺艺术已开创了现代漆艺教育、漆画之先河。漆器已由应用退出,派生出纯观赏性漆艺作品民国时期漆器艺术就整体状况而言,远不及清代盛世。虽然30年代的振兴,可惜时间太短,其基本上工艺技能郁规模尚未成熟,又告衰竭。民国时期漆器的最终衰竭,标志着中国传统漆器产业自明代以来已是深藏隐患、持续恶化的“久病之躯” 。

带大家了解了漆文化,是不是很有历史追寻的时代感?现在我们业务范围广泛,涉猎到多种领域,其中的家装涂料、工程涂料、工业涂料等系列产品达到国际技术标准。秉承百年环保理念,越来越受到国人的瞩目和信赖。
加盟比伯漆,我们做的永远比您看到的要多。热线电话400-816-2577